婚禮前夕:
一、祭拜:男方家在婚禮前一天要祭拜天地、祖先,告知有婚事將舉行。
二、睡新床:新郎必須找一位男孩同睡新床(或由男孩滾床),以期婚後早生貴子。
婚禮當天流程:
吃上轎:迎親出發前,男方廳堂的八仙桌上擺有代表吉祥的十二道菜餚,由新郎坐首席,儐相、小叔陪坐,邀請舅父或姨丈等湊足人數才開動,每道菜餚都要挾吃一下,俗稱「吃上轎」,之後新郎才出發迎親。
喜車:又可稱禮車,車隊以雙數為佳,尤以六的倍數最好。由男方擇吉時出發(喜車數取偶數,且新郎新娘之禮車通常不在第四部)
迎親:迎親禮車行列在途中,應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賀。南部的習俗,在男方家有整場婚禮都撥放正八音的音樂。喜車抵女方家門口,女方立即鳴炮一串表示歡迎。
請新郎(拜轎):禮車至女方時,會有一男童持茶盤(上有二顆蘋果,亦有用橘子)恭候新郎,此時新郎下男摸一下蘋果,給予男孩紅包答禮,進入女方家。
食姊妹桌:新娘結婚前數日,由至親者(伯、叔、舅、姑、姨及姊夫等)款待,謂之「餞別」。新娘子在出嫁當天辭祖前(或前一夜),由兄弟姊妹(取奇數人),請新娘入座成偶數,新娘腳墊小椅(象徵婚後幸福美滿),一起吃飯,由長輩以筷子夾數樣菜入新娘口,邊說吉祥話,每位分一份紅包,表示離別,俗稱「食姊妹桌」。吉祥話: 「新娘腳踏竹,好女德」「飲燒酒,尪賢賺,某賢守」「吃菜,夫妻恩愛」「吃肉,田園學到千萬甲」等。
喝甜茶:女方請男方親友到客廳就坐,準備湯圓、甜茶或「雞蛋茶」(一個碗裡裝兩顆水煮蛋,加上甜湯),給新郎和前來迎娶的伴郎和賓客食用。(新郎將「喜花」即新娘奉花 與胸花放在神案或桌上)
討喜:新郎與女方家人見面問候之後,應持捧花給房中待嫁之新娘,此時,新娘之姊妹或女性好友要攔住新郎,故意阻撓,不准其見到新娘,在經過新郎苦苦哀求之後,女方可提出條件要新郎答應,通常,在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之後,都以九九九元紅包禮成交,意喻「長長久久」。
請新娘:新郎將「喜花(捧花、胸花)」雙手親送給新娘,此時新郎應該用誠心的話語向新娘表示心意,然後兩人相互行三鞠躬禮。
辭祖:由新娘「母舅」(或女方長輩)「點燭」及「點香」,新郎新娘(男右女左)並面向仙佛祖先神案,在長輩的祝福下向仙佛、祖先各行上香禮,俗稱「辭祖」。
拜別:新娘(或新郎新娘兩人)向父母及長輩與家人辭行,行跪拜或鞠躬禮,以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,並接受其祝福。此儀式為拜別。行禮結束後,父母親自為出嫁的女兒蓋上頭紗。也親手將女兒交給女婿。之後新郎就迎娶新娘出門。新娘在走出家門時不可踩到門檻,以免對女方不吉利。
遮米篩:新娘應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長輩持米篩或黑傘護其走至禮車,因為新娘子在結婚當天的地位比誰都大,但是不能比老天爺大,所以出門、在室外,會用米篩為新娘遮天,另有一說撐黑傘表示新娘有身孕,如果有了身孕用米篩來遮,以傳統的說法是怕會流產。不過現在用黑傘也漸漸是為了方便起見,並不見的一定是有身孕才用黑傘。
拖竹簑、懸米篩:禮車前方綁上一棵由根至葉的竹子,即為透腳青,根上繫上一小塊豬肉,象徵全家福氣健康。禮車頂綁上連根帶葉的甘蔗,象徵「有頭有尾」。禮車後方則懸上朱墨畫的八卦米篩(用來幫新娘遮光的那個),用以驅逐路上之不祥。
新郎扶新娘上禮車,新娘在坐上車時要一次到位,不要再移動更改位子。
男方親友立即邀請女方伴嫁之親友上喜車。
放性地(丟扇子):喜車開動時,新娘從車窗丟出一把扇子讓弟妹撿,有些地方習俗是由母親來撿。此習俗稱「放性地」﹝扇地﹞,或表示「留善(扇)給娘家」。因整把「扇子」用紅紙圈封著,又有「感情不散」之意。
潑水:喜車開動同時,女方應鳴炮示吉以避邪,女方主婚人(媽媽)則持一碗水潑出去,代表嫁出去的女兒,如潑出去的水,不要再回來,即不要再「改嫁」,也代表離開了婆家,不可再有事事樣樣都要依靠婆家之心,要將心放在夫家之意。
禮車離開時,新娘不要回頭
結緣:喜車到男方家的過程中,遇到過橋、轉角、以及其他迎娶車隊,皆需鳴炮。喜車抵男方家門時,男方立即鳴長炮歡迎。媒人先進廳門,取鉛粉(鉛、緣諧音)在手(或灑在地上),唸唱道:「人未到,緣先到;進大廳,得人緣」。
此時,男方禮請女方親友下車。
拜轎:新郎先下車,男方由一男童捧紅漆喜盤,內放兩個大蜜柑(橘),以示吉祥甜蜜,男童開車門請新娘下車,新娘輕摸橘子,並回給男童一個紅包,俗稱「拜轎」。這兩個橘子要放到晚上,讓新娘親自來剝,意謂可招來「長壽」。
遮米篩:新娘由禮禮車走出時,應由男方一位有福氣之長輩持米篩或黑傘頂在新娘頭上,並扶持新娘進入大廳。
過火盆、踩瓦片:男方廳門檻前需置「火盆」,新娘跨過火盆,並且「踩瓦片」(一次用腳踩破瓦片),或用「檀香、茉草」(親香儀),亦屬避邪之意。跨火盆意謂「去邪」,踩碎瓦片則比喻「過去時光如瓦之碎」。
進大廳時,門檻代表門面,所以新人絕不可踩門檻,而應橫跨過去。
拜堂:男方由母舅或族長主持「拜堂」儀式。新郎新娘男左女右並立,稟告列祖列宗,並向父母行拜見禮,其次夫妻行三鞠躬禮才進入新人房。
進洞房:新人房裡放兩張椅子,椅子上放一條新郎的長褲,褲頭放左邊椅子,褲尾放右邊椅子,長褲下放吉數的零錢或紙鈔(88,168,188)。新郎新娘進洞房後,並肩而坐這兩張椅子上,新郎坐褲頭新娘坐褲尾,象徵夫婦穿同一條褲子,代表此後同心協力,榮辱與共。
然後,新郎掀開新娘面紗,兩人合飲交杯酒,並吃由黑棗、花生、桂圓、連子等物做成的甜湯,象徵「早生貴子」。
結婚當天,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,而新娘更是不能躺下,以免一年到頭都病倒床上。
探新娘房:新娘的兄弟一人將「新娘燈(舅子燈)」,提進新房置於床上。曰:「舅子進燈,新人出丁」。
敬茶:男方家中之長輩(或媒人婆),將新娘介紹給家中認識,此儀式即是承認她成為家中的一員。
到此迎娶一是圓滿完成,接著就是宴客。
後續:
婚後第二天,新娘由新郎陪同,向直系尊親及旁系尊親一一請安問候,並贈送如:男用皮包、女用手帕(巾)、鞋子、飾品等見面禮品。
婚後第三天起,由妯娌或小姑陪伴認識環境,自此新娘「成婦之禮」遂告完成。
歸寧:新娘於婚後第三天(或第二天起隨時)返回娘家做客稱為「歸寧」(三朝回門)。
新人「歸寧」時攜帶如:橘子、蘋果(甜蜜)、香蕉(招呼)、椪餅(或「椪柑」代替,象徵肚皮會漲,懷孕)、酒等禮品致贈娘家,均取偶數。(也可用一件水果代理),女方備「歸寧宴」招待新人。
宴中向新郎一一介紹女方直系尊親及旁系尊親等,新郎一一稱呼,新郎「成婿之禮」遂告完成。
習俗上初次「歸寧」不在女家過夜,且在天黑之前即應返男家。女方應備:連根帶尾之甘蔗兩根(兩方甜蜜,有始有終)、雞一或二對(童子雞,準備新娘生產時進補用)、米糕(如膠似漆)等物,供新人帶回男方。
從前交通不便,婚後「滿月」及「「四個月」有再回娘家的習俗,新人均攜禮品致贈娘家,而女方亦須備禮品回贈。女方在「滿月」回娘家時,須備紅圓(偶數)、米糕等,在四個月回娘家時須備:紅色「麵桃」(偶數)及其他粿糕類等禮品。
現在為了方便新人安排蜜月,所以「歸寧」時女方所需準備回禮物品如:甘蔗、童子雞、紅圓、米糕、麵桃等,多在結婚迎娶時即順便放在喜車同時帶抵男家。
以上為訂結婚禮俗的概況,不過各地民情風俗皆不同,以上所述為大致上常見的禮俗,不是全台灣皆通用的禮俗。